标准体系研究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热度422票  浏览118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1月16日 18:57

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华夏基石咨询集团等相关机构,以及国内外知名学者、人力资源从业者共同组建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水平标准研究中心,进行标准体系的研究开发与培训教学工作。

研究中心历时5年,综合应用国际先进标杆借鉴研究、典型样本深度访谈研究,大规模样本调查与实证研究、试点及长期跟踪考察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及系列化的严格研究流程(如下图1所示),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水平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和开发。

 

 

 


阶段1—国际先进标杆研究:国际先进的经验表明建立科学的标准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能及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衡量依据,对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人力资源管理者认证系统(HRP)、美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IPMA-HR)人力资源素质模型(IPMA素质模型)、国际执业认证协会(IPCA)人力资源管理者认证系统、英国人事管理协会(IPM)以及法国人事主任协会(ANDCP)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亚太人力资源协会的研究模型等世界各地区代表性人力资源协会的模型与认证体系,确定通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角色模型及职业水平标准体系框架。

阶段2—国内样本深度质性研究:在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标杆的基础上,为了保证通用性框架和模型的中国化特征,研究中心选取国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事业公共组织单位、人力资源专业性服务机构等)的相关人员样本,共计550人(含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从业者300人;高层领导人员50人;业务直线部门管理者100人;普通员工100人),进行了多维度、长周期的深度访谈,共累计访谈记录200余万字。在国际借鉴通用模型的基础上,就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角色、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素质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描述、研讨和系统提炼。

阶段3—大规模样本调查与实证研究:通过国际标杆借鉴和深度质性访谈得出中国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角色模型之后,研究中心展开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研究,针对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发放问卷3000份,有效回收2255份,有效回收率为75.17%。通过描述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角色模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通过聚类(Cluster Analysis)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水平等级划分进行了有效性验证,为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充分而严格的实证检验基础。

阶段4—试点及长期跟踪考察研究: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角色模型及标准等级体系已基本成型,为了保证和强化体系的有效性,试点工作和长期跟踪考察研究全面展开。从2003年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依据“中国人力资源职业标准初步框架”建立了“中国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CHRP)认证项目,在全国范围进行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培训认证试点,近20000名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参加该培训并获得了认证。研究中心选取每批次学员的10%的学员作为样本长期跟踪研究。同时,研究中心组织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等相关专业服务结构,依据“中国人力资源职业水平标准体系(试行)框架”在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人力资源职能的企业标准,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化,研究中心对试点企业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系统研究和持续跟踪,形成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水平标准》,现予以发布。

本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者指具备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应用人力资源专业技术方法,在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人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